(资料图片)
雨馨
最近,本市一家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“买不到柜台”引起关注。这个老年用品小店系首华物业接管信建里小区后,整合闲置资源打造的养老服务驿站。在这里,从“篦子”到“酒提搂”再到暖瓶塞,各类适老用品琳琅满目、价格实惠,很受老人欢迎。
时下,物资供应极大丰富,尤其随着网购渠道四通八达,大多数人的日常采买越来越方便,几乎是手机在手、买遍全球。可不容忽视的是,在工业化、标准化生产浪潮下,一些老年人的细分购物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,甚至还被不同程度忽视了。他们中的很多人连智能手机都还玩不太转,更别提网购了;另外老一辈过日子普遍仔细,一些针头线脑的小玩意儿,本来就不贵,从网上买还得搭上运费。很显然,线下购物更对老年人胃口,可东西杂、利润低,综合性的“老年用品”店本就不多,市场更没有动力专门提供。一来二去,老年人买不到适老物件,就成了现实问题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这家由物业开设的“买不到柜台”,专门提供老年人不好买的东西,有效化解了“银发一族”的购物痛点。而这本身也是一个信号,提醒我们看到老年群体的需求痛点。诚如业内人士所言,做老年人相关服务不容易,他们的要求有很强的个性化,对商品价格比较在意。市场选择固然讲究商业逻辑,可针对“无形之手”不愿提供的部分,相关方面不妨主动出手、积极补位。比如,联合街道、物业等相关单位整合资源,将方便购物纳入养老服务整体统筹;比如,鼓励更多社会组织加入进来,探索共赢之道,等等。不断开动脑筋,坚持问题导向,积累更多可复制的经验,就能为“买不到柜台”开在更多老年人家门口创造更多可能。
从更大视野看,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多元生活需求,也是适老化社会建设的一部分。如今,北京已跨入中度老龄化社会,预计203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接近700万人。“银发浪潮”快步到来,构建一个无障碍、有温度、有尊严的老年友好型社会愈显迫切。从推出“父母食堂”,更好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;到对公共设施进行适老升级改造,尽可能消弭横亘在老年人面前的“数字鸿沟”;再到开设老年大学,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,本市推出了一系列适老、助老实招,受到广泛好评。在此基础上,瞄准痛点继续发力,用心开办更多“买不到柜台”,循序渐进地填补城市服务的空白,这既是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生动体现,也是城市文明的应有之义。
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。每个人都有变老的一天,关怀老人其实就是关怀我们自己。公共服务要给力,社会参与要积极,让老年人尽享夕阳红,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有温度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