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热点

内蒙古三代人接力戍边半个世纪:很枯燥但很有成就 全球新要闻

2023-04-07 15:41:19来源:中国新闻网

图为巴雅斯胡楞。 王华供图

中新网阿拉善4月7日电 题:内蒙古三代人接力戍边半个世纪:很枯燥但很有成就

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我一辈子就想做好戍边这件事,虽然有时候枯燥,但却很有成就。”谈起传承三代的牧民戍边员身份,孟根阿古拉如是说。

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政府所在地驱车400多公里到达乌力吉苏木(苏木相当于乡镇),再穿过100多公里的茫茫戈壁滩,才能到戍边户孟根阿古拉家。

乌力吉苏木北与蒙古国交界,是阿拉善左旗唯一的边境苏木,边境线长188.68公里。

图为孟根阿古拉巡查边境线。 王华供图

每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

20世纪70年代,为维护边境安全、保护祖国领土完整,12户牧民自愿举家搬迁到乌力吉边境一线,建立10个民兵点,孟根阿古拉的母亲巴雅斯胡楞就是其中一位。

巴雅斯胡楞是1948年生人,只有小学文化的她于1973年入党。老人回忆,那是她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时候。正是因为这份骄傲,让时年23岁的她主动要求搬迁到边境一线,这一想法得到了她的母亲的全力支持。

9口人、150峰骆驼,巴雅斯胡楞和母亲用了15天时间,来到6号民兵点“嘎顺陶来”,搭建了蒙古包,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守边生活。

“嘎顺陶来”距离中蒙边境线4.8公里,地广人稀、环境恶劣,狼群肆虐,且常年干旱少雨,一年有200余天风沙天气。

这里物资严重匮乏,交通极其不便,即使是简单的生活物资,都至少需要用骆驼运送2天才能到达,即便是最常用的柴火,都要走20公里才能捡到。

然而,让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、枯燥和危机四伏的守边生涯,巴雅斯胡楞一家却坚持了下来。

图为孟根阿古拉巡查边境线。 王华供图

边境线上的日夜守护

彼时,巴雅斯胡楞虽正值韶华,但她却放下女儿家的娇柔,以蒙古族姑娘的刚毅豪迈,参加民兵训练。白天放牧,晚上站岗,是她整个青春的真实写照。

巴雅斯胡楞把9口人分为两个守边小组。每天早上,白天巡边小组便带着干粮,赶着驼群,开始放牧巡边,直到夜幕降临才回到家中。

这时,晚班巡边小组接力出发,在漆黑的夜幕下,他们不仅要全神贯注地站岗放哨,更要接受着比白天更凌厉的风沙肆虐,同时还要提防狼群的袭击。

20世纪80年代末,边境牧区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,人工扎的蒙古包变成保暖防风的土房,交通工具也增加了摩托车。

更重要的是,边境牧民可以选择放弃守边,回到相对条件更好、交通更加便利的苏木周边草场生活。

对于巴雅斯胡楞来说,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。随着父母年纪慢慢变老,孩子日渐成长,自己又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,去一个相对便利的生活环境,不仅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质量,还能为老人就医、孩子上学提供更好的条件。

可是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每一寸日夜巡防过的土地,她的心中都有太多的不舍。在和家人商量后,巴雅斯胡楞甘愿放弃更好的生活,决定一辈子扎根边疆。

图为孟根阿古拉和牧民们加固护栏。 王华供图

三代人的接力传承

孟根阿古拉是巴雅斯胡楞的四儿子。在这个中年汉子的记忆里,苍茫的大漠戈壁,总有刮不完的风沙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邻居们陆续搬离了边境,方圆5公里荒无人烟。

“如果想要外出,需要徒步走3公里地,拉水要到15公里外的地方,隔天才能把水拉回来。”孟根阿古拉说,即便是这样,母亲依然带着他继续坚守边境。也正因如此,让他同样对这片土地有了深深的眷恋。

中专毕业后,孟根阿古拉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工作,但是父亲临终前嘱托他,让他留在国家需要的地方,来延续一家人的光荣任务。因为这个任务,孟根阿古拉决定接过守土戍边的“接力棒”,继续扎根在边境一线。

2005年,孟根阿古拉加入中国共产党,沿着外祖母、父母亲的守边足迹,带着妻儿成为第三代戍边人。

每次到离家4.8公里以外的中蒙边境线巡查时,孟根阿古拉都要提前佩戴好党徽,拿好望远镜。巡查边境线时,除了修补铁丝网,最主要的是查看是否有人为活动的迹象,望远镜是必不可少的工具,也承载了三代人的戍边记忆。

一望无垠的边境线,并不如想象般平静,这里时常会有狼群出没,尤其在旱季食物匮乏时,狼群会攻击家畜。

20多年来,孟根阿古拉家失踪的骆驼至少有200峰,其中一部分过境丢失,一部分被狼群袭击。“虽然有损失,但这点个人利益在保护国家边境线的安全、守护家乡牧民安全面前,不值一提。”孟根阿古拉说。(完)

关键词:

上一篇:
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