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热点

她的遗书,今晚全网悲恸 全球焦点

2023-04-07 03:09:48来源:视觉志

一封 2021 年的遗书,最近又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,仅在微博上,就获得了几万次转发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留下遗书的,是一个年仅 14 岁的孩子。

从遗书之中,我们能看出她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,即使决定离开人世,她也在处处为别人考虑。

她交代父母擦干净自己踩过的榻榻米。

她把借书卡留在桌子上,嘱托父母务必帮自己还掉借学校图书室的三本书。

她还把自己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压岁钱,一共 3 万块钱都留在了桌子上。

她平静地交代好自己的身后事,然后决绝地从这个世界离开。

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,为什么会选择一条让所有人痛心的道路?

叹息

看完小朋友的遗书,相信每个人都会发出一声深深的叹息。

向左滑动,查看全文

她在薄薄的作文纸上,用稚嫩的笔划,描述难以承受的痛苦。

她说:" 你们爱的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,是考到满分的我,你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,我达不到。"

她说,自己常年遭受父母的侮辱与谩骂,精神和肉体上都遭受着折磨。她还说,父母对成绩的要求到了病态的地步,父母从不曾试着去理解自己,只是要求她活成他们心目中的模样。她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,是" 反省这件事就留给岁月好了 ",仿佛对父母已经彻底失望。一个懂事的孩子,一个鲜活的生命,就骤然从世间消逝了。

她仿佛一颗脆弱的小草,本该是蓬勃生长的年纪,却被父母强加在身上的 " 重担 " 一点一点压垮。

这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。

更让人惋惜的是,这种事这些年来频频发生,许多青少年都走上了无可挽回的道路。

2016 年,四川达州的一个少年,刚参加完高考,在 QQ 空间留下诸多轻生的言语后,选择了跳江自杀。

他发在 QQ 空间的遗书长达 2800 多字,说自己被父亲发现 QQ 在线都会被骂,还说 " 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"。

他留下的最令人心痛的一句话是:" 我的尸体,不用埋了,要么烧了,要么扔了,别把我拿回去。心烦!"

父母在后续接受采访时却说:" 没想到他这么记仇,他怎么就不想想我们的好?"

图源:《狗十三》

2017 年,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一名男生因成绩下滑,父亲将其手机没收,男生多次尝试要回却遭到拒绝,随后跳楼身亡。

母亲因无法接受儿子离世的现实,趁家人看护不备时也跳楼身亡。

种种惨剧的背后,或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——

父母对孩子要求十分严苛,要求孩子一定要完成学习任务,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。

他们把言语羞辱当做激励,或是 " 以暴制暴 ",试图把孩子的行为推回他们划定的轨道,以便达成 " 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 " 的目的。

但是,无可挽回的悲剧,往往就是被这么一点一点酝酿的。

控制

许多孩子的童年噩梦里,都有自己父母的身影。

而天底下的父母,仿佛都有一套共同的话术,专门伤害孩子内心之中最柔软的地方。

他们说:" 你看看人家都能考 90 多分,你才考 70 分,还好意思吃饭?"

他们说:"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?做错事你还有理了?"

打着想要让孩子 " 变强 " 的旗号,父母肆意打击着孩子,摧残着孩子的自尊心。

他们说:" 我拼死拼活挣点钱容易吗?你还不好好学,对得起我吗?"

他们说:" 如果不是你,我和你爸 / 妈早离婚了。"

这是以爱为名施行的道德绑架,在孩子心中种下愧疚感的种子,把孩子的行为和父母的期望相捆绑。

他们说:" 无论我做什么,都是为你好,等你长大了就会知道了。"

可每一句 " 为你好 " 背后,都藏着一句 " 你必须听话 " 的潜台词。

打击、卖惨、为你好,构成了许多父母控制孩子的三件套。

三种 " 工具 " 相互配合,塑造自己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地位,以便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控制。

武志红甚至在节目中调侃:" 在中国,想体验当皇帝的感觉特别简单,生个孩子就可以了。"

披着 " 温情 " 外衣的情感虐待,还有另外一个臭名昭著的名字—— PUA。所以,一旦孩子稍稍脱离掌控,他们就会各种暴跳如雷。

毕竟,或许在他们看来,孩子是装点门面的奖状,是代表自己育儿能力的勋章,唯独不是一个鲜活具体的生命。

这种情况在许多家庭都普遍存在,无论你现在有多大的成就,多高的地位,都可能有一段不堪的童年回忆。

钢琴家朗朗的童年,就曾经因父母蒙上一层阴影。

郎朗的父亲曾经二胡拉得很好,但没有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,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郎朗身上。

他要求郎朗 " 像活不过明天那样地练琴 ",跟着老师上完课后,还要额外练两个小时琴,没练完就不许吃饭。

小时候,郎朗放学回到家晚了,耽误了练琴。

郎朗的父亲大骂:" 你知道你浪费两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吗?这两个小时再也没有了!"

他甚至吼道:" 我为了你连工作都辞了,你妈为了这个家那么拼命挣钱,家里过得那么苦,都是为了你!你只有一个出路,那就是死也要考进音乐学院!"

一次郎朗在合唱团排练,晚回家了一个半小时,耽误了练琴,父亲竟逼他 " 自杀 "。

他骂郎朗:" 你都上哪儿去了?回来这么晚!你这个没信用的家伙。你把自己的生活毁了!你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毁了!"

接着,他把郎朗拎到居住公寓的 11 楼天台,不顾郎朗的瑟瑟发抖,拿出一瓶药就往郎朗嘴里塞。

11 岁的郎朗并不知道这只是一瓶抗生素,以为父亲要毒死他,死活不肯喝药。

父亲郎国任非常生气,见郎朗不肯喝药就威胁他:" 如果你不喝就跳下去。"

这件事之后,郎朗留下了心理阴影,三个月没有碰钢琴。

这种病态的教育方式,有时候危害的不只是一代人。

杨烁在《爸爸去哪儿了》之中,仿佛看儿子做什么都不顺眼,对孩子动辄打骂、呵斥,还各种阴阳怪气。

后来网友扒出,杨烁是被父亲从小打到大,他父亲甚至曾经因为打他,把桌子腿都打断了。于是,他把痛苦原封不动地传给下一代。

但孩子又做错了什么呢?

孩子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,只是因为上一代的错误,便要让他的童年蒙上一层阴霾么?

很难想象,这种教育方式如果就这么代代相传,还会有多少孩子遭殃。

决裂

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控制型教育的世代循环?

或许首先是意识到,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,而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。

庆幸的是,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经历过不幸童年的人,开始发现问题,并与之前的自我牺牲式教育方式决裂。

一股 " 反向式育儿 " 的风潮,这几年开始在 90 后中刮了起来。

父母不再把自己放在掌控者的位置,塑造至高无上的权威,而是开始展露自己身上的缺点与不足。

一位妈妈和 4 岁的女儿一起吃饭,孩子却只顾着玩,不肯吃饭。

妈妈就拿起筷子去夹孩子碗里的饭,边吃边夸张地说:" 好好吃呀,你的饭更好吃,不行我得吃你的!"

孩子立刻将碗抢了过来,一边往嘴里塞饭一边说着:" 不行不行,我吃我吃。"

图源:网络

妈妈想要培养孩子帮大人忙的意识,不是大声呵斥孩子 " 没眼力见 ",而是 " 示之以弱 ",向孩子哭诉自己没力气,拿不动那么多快递。

结果孩子马上转过身来,像天使一样接过妈妈手中的快递。

面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," 恐吓式教育 " 也被替换成了 " 体验式教育 "。

一个 6 岁的小男孩,因为妈妈阻止自己玩手机,吵着要吃 100 个冰激凌,把自己冰死。

没想到妈妈真的为其买来 100 个冰淇淋,小男孩努力吃了 3 个后崩溃大哭,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。

父母不是皇帝,孩子不是工具,亲子双方不再是命令的发出者与接受者,而是两个平等的、鲜活可爱的人。

在平等关系上延伸出来的爱,更是会随时随地让人热泪盈眶。

有网友表示,自己小的时候很喜欢玩一款游戏,但是被骗子骗去了密码,心爱的账号就丢了。

妈妈没有对自己玩游戏的行为横加指责,反而给游戏公司客服打了很多电话,悄悄帮她找回了密码。

图源:温暖瞬间 bot

孩子初中时的一句话,母亲没有不屑地批评、打压,反而一记就是好几年。

即使那一代人已经很少登录 QQ,她仍在每天坚持助力女儿的 " 梦想 "。这或许才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爱的真正形态,没有对孩子玩游戏的破口大骂,也没有 " 你上网就是对不起我 " 的道德绑架。

这才是真的 " 为你好 "。

有人说,每个人在出身时都是一张白纸,而原生家庭,就是在白纸上打草稿的那支笔。

有太多人的人生,在落笔时便被描摹成了扭曲痛苦的模样,然后便要用一生来重绘这幅图。

每个人在童年被谩骂和殴打割出的伤口,会永远在心中留下疤痕。

时光无法倒流,那些关于童年的残酷回忆,无法被轻易抹去。

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决定,从现在开始代代相传的究竟是伤害,还是爱。

参考资料:

1. 《当代父母 PUA 三件套:打击、卖惨、为你好 | 如何摆脱父母的过度控制?》 若灵心理

2. 《90 后父母 " 摆烂式育儿 " 火了,网友:但凡理一下,都是对自己小时候的不尊重》 父母堂

3. 《达州少年考后自杀,留下遗书:我的尸体要么烧了,要么扔了,别把我拿回去。》 成都商报

25 / Mar / 2023

监制:视觉志

关键词:

上一篇:
下一篇: